強化科技創新引領,需要不斷強化原始創新能力。10月12日,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我省在用好國家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方面再次取得不俗成績: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日前結束的2023年度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評審工作中,全省共有27個項目獲得資助,爭取經費約占我省聯合基金總規模(1億元)的84%。
打造新時期多元資助模式的成功典范
“經過12年的成長和發展,聯合基金已成為科技體制機制和科研管理改革的有效實踐,也是新時期多元資助模式的成功典范?!笔】萍紡d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介紹,為促進我省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優勢學科發展,省政府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2011年開始合作設立聯合基金,5年1個合作周期,目前已實施完成2期合作。
第一期合作著重支持我省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員,共投入資金1.9億元,資助了46個依托單位的629名青年科技人員,為其開展基礎研究工作起到了關鍵的“推、幫、扶”的作用。第二期合作重點圍繞我省急需的生物與農業、人口與健康、新材料與先進裝備制造、資源與環境和電子信息5個領域開展資助,共投入資金5億元,資助了51個依托單位的573個項目。
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啟動聯合基金改革,與地方政府設立了“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旨在發揮國家基金的導向作用,聚焦關鍵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培養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促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產業及重要領域自主創新。2020年11月,我省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開始了第三期合作,正式加入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
用好聯合基金項目滿足重大創新發展需求
“雖然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的項目申報面向全國開放,河南作為沒有985高校和中國科學院直屬院所的省份,綜合競爭實力不占優勢,但是近3年來我省科技人員表現出色,共牽頭主持區域聯合基金項目79項,資助經費超過2.4億元,約占全省聯合基金經費總額的81%?!笔】萍紡d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這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聯合基金項目的實施,為我省吸引、培養和聚集了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催生了一批創新成果,對我省原始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河南大學王學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大豆根瘤能量感受與共生固氮調節機制”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發表,是在大豆共生固氮領域我省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創新成果;河南大學申懷彬、杜祖亮團隊研究提出了單層大尺寸量子點作為發光層的新思路,成為突破QLED應用技術瓶頸的關鍵,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是我省高校在該期刊發表的首篇文章;鄭州大學單崇新團隊采用原位加熱聚合法開發出深紫外波段的磷光碳納米點,為發展新型碳納米點磷光材料提供了借鑒。
今年立項的27個項目,將圍繞農作物改良育種、畜禽健康養殖、地方疾病診療、新型創新藥物研發、綠色新材料制備、通信安全等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瓶頸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其中,王道文研究員承擔的項目為破解河南乃至全國小麥品種同質化難題、培育突破性小麥新品種作出貢獻;王天云博士承擔的項目突破重組蛋白藥物領域的國際技術難題,把該領域的產業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梁靜教授承擔的項目為發展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化、綠色化農機系統奠定理論和技術基礎。
“在其他類別聯合基金中,我省也相繼獲得‘葉企孫聯合基金’和‘黃河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資助項目共9項,總經費超過4000萬元?!笔】萍紡d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省持續完善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和省自然科學基金共同構成的自上而下的基礎研究資助鏈條,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有力支撐了我省基礎研究領域國際領先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創新效能不斷提升。